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逐力太空,国内商业航天的产业闭环渐成

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

仰望星空,逐力太空尽收眼底的国内已不仅是星星,还可能是商业由商业卫星组成的“星链”。

近年来,航天环渐全球商业航天风云际会,业闭批量化制造的逐力太空商业卫星成功入轨让人们目睹这一奇景的机会在倍增。其中,国内SpaceX的商业“星链”是全球卫星星座标杆。而国内,航天环渐起步稍晚的业闭商业航天企业也在奋起直追,纷纷发力运载火箭和卫星的逐力太空研发、制造、国内发射及运营等商业航天各个产业链的商业环节,甚至是航天环渐以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模式去实现自身的商业闭环,支持中国自己的业闭“星链”计划。

商业航天蓬勃发展,降本增效是关键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商业航天的发展。早在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明确把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而《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188个航天器,距离美国全年发射航天器2067个的数量仍有较大差距。行业数据认为,未来近地轨道预计能部署10万颗卫星,我国有3-4万颗的占有量,而国内商业卫星的年产能尚有90%缺口。

在卫星制造领域,产能跟制造成本密切相关。时空道宇前瞻实验室总监侯冰告诉记者,传统的卫星制造均是单颗定制,用于特定的领域,在测试、元器件、制造等方面成本高昂。

我国的卫星制造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国家队,研制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批量生产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卫星产业链的发展。但行业发展让降低卫星制造成本和提高制造效率成为必然要求。

量产就意味着产品的成本可大幅降低,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商业航天领域。以全球一流的商业航天企业OneWeb为例,通过借鉴空客制造飞机的流水线产线实现降本增效。目前,OneWeb生产线产能为平均每周8颗,未来目标一天产出2颗。

与OneWeb类似,时空道宇将全球先进卫星制造产线及卫星研制理念,与汽车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自动化的研发生产经验相结合,打造出突破了传统卫星制造的产能限制的卫星超级工厂,将卫星生产成本下降45%的同时,还通过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等技术,采用流水线并行生产等方式,把卫星的设计生产周期大幅压缩,形成了实现日产1颗卫星的能力。通过自主研发的多量级通用卫星平台,以及低成本、高可靠的卫星及供应链产品,实现了从卫星研制到卫星量产AIT(总装集成测试)的一站式在轨交付。通过卫星批量化、智能化制造,可助力全球卫星星座快速组网。

侯冰认为,通过批量化、智能化地生产卫星,在降低卫星制造成本的同时,也为低成本卫星应用服务创造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卫星制造迈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

用卫星星座链接全球,快速组网抢占先机

作为全球商业航天领域里的标杆,SpaceX目前已经做到了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制造,独立的卫星运营能力,以及数据提供能力等全产业链闭环。而在国内,实现商业闭环也成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方向。

近日,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时空道宇携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未来出行星座”及卫星制造、卫星应用领域的核心产品及应用成果亮相,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而产业界的目光则放在其全产业链布局及创新商业模式上。

时空道宇正在建设的服务于未来出行生态的低轨未来出行星座,将成为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2022年6月2日,星座首轨九星成功发射入轨,目前已在轨稳定运行超1年。2024年初,时空道宇将发射星座02组卫星,完成第二个轨道面的部署,并计划于2025年完成星座一期72颗卫星的发射部署。

侯冰表示,凭借自有的卫星超级工厂,时空道宇相较国内其他商业航天企业,具备更快星座组网建设能力,未来出行星座采用整轨部署的方式,可快速完成星座一期部署建设,开启全球化卫星应用服务。

在星座运营层面,时空道宇自主建设星座测运控系统及星座地基数据站网,核心卫星数据自主掌控,服务能力可持续优化提升。在商业应用层面,时空道宇融合未来出行趋势和市场需求,规划的低轨卫星星座以服务车规领域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电子领域手机及物联设备直连卫星通信等极具市场潜力的消费级应用场景和行业应用场景,充分切合市场需求,以市场导向规划星座建设方案,以星座商业闭环反哺高额的星座建设成本。在商业应用闭环方面,时空道宇已经实现卫星应用产品与服务规模化落地,并率先在国内实现商业应用的闭环。

行业人士认为,作为国内首个实现商业闭环的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通过核心系统、数据和自主掌握技术,构建行业壁垒,已完成涵盖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等方面的全产业链布局。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也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为主,逐步迈向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阶段。国内部分商业航天企业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已经具备构建完整的卫星制造和应用产业链的能力,并正在形成高效、稳定产业生态系统。

分享到: